首页 > 社会 > 普通食品变“神药”?别被直播里的虚假宣传忽悠了

普通食品变“神药”?别被直播里的虚假宣传忽悠了

2023-05-24 19:57:21 点击:61 来自:随行见闻

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已渐渐成为一些主播和商家的选择,但某些虚假宣传行为需要引起大众警惕,例如明明是食品或者是药材,被主播故意夸大虚假宣传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品卖。专家表示,把食品当药品售卖是违法行为,对于直播中的这种乱象,平台要负起监管责任。

食品还是药品?直播带货声称 " 包治百病 "

近期记者发现,在多家短视频平台上,一些网络主播通过各种打擦边球的方式,夸大、虚假宣传,把一些食品当成是具有疗效的药物来进行推销售卖,有的甚至声称 " 包治百病 ",误导消费者。

记者在某直播平台上看到,有一款名为 " 苦瓜三七复合肽固体饮料 " 的产品,在数十个短视频账号上被多位主播直播售卖,在这些主播的描述中,这款 " 固体饮料 " 产品不仅专门针对 " 糖高 " 人群,而且还能解决身体的根本问题。

在另一个账号中,这位男主播在直播中还声称,只要服用 14 天就能有效果,3 个月就能摆脱糖尿病。

记者发现,多个相关的账号在售卖上述产品,其中粉丝人数最多的有 7.8 万,最少的 400 多。根据销售记录显示,有的直播间这款所谓 " 降糖 " 的产品已经售出了 1223 件。

在这个名为 " 中食肽科 - 逆糖之旅 " 的直播间中,同样是这款 " 降糖 " 产品,这位身穿白大褂的女主播甚至声称这款产品可以做到药物不能解决的问题。

记者观察发现,这些主播中,很多都穿着白大褂,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他们跟医疗工作有关。当记者在直播中问主播是不是医生时,这位男主播承认自己并非医生。

记者发现,这些主播在推销过程中会刻意回避某些具体相关病症的完整关键词,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缩略词,如 " 小糖人 " 代表糖尿病人群," 小白片 " 代表药片," 针针 " 代表胰岛素等针剂," 白大褂 " 代表医生或医院等等。另外,直播间醒目位置还会打出 " 逆糖 "" 停片停针 " 等诱导性宣传语。

" 特效药 " 实为普通食品 治病说法不可信

这款主播们声称专门针对 " 糖高 " 人群的产品,它到底是药品还是食品呢?它真如主播所讲的那样,能从根本上解决糖尿病患者的问题吗?

记者在直播间花费 268 元购买了这款所谓的 " 降糖 " 产品,根据外包装显示,它的名称明确标注为 " 苦瓜三七复合肽固体饮料 ",而记者没有看到任何有关 " 降糖 " 功效的说明,在产品的包装上记者也只看到了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在我国,根据相关规定,药品的包装都会明确标注 " 国药准字 " 的批准文号,而保健品则会标注为 " 国食健字 " 的批准文号。

在这个账号名为 " 中食肽科 - 逆糖之旅 " 的直播间内,当有观众问主播这款产品到底是药品还是食品时,原本自信满满的主播却没有正面回答。

不一会儿,工作人员在直播间评论区打出了这样的回复," 中医理念 中草方子 "。那么,它到底是食品还是药品呢?记者带着这个疑问打通了生产厂家的电话。

采访中,厂家客服承认该产品是食品,并非药品。那么这款食品又是否有治病的功效呢?记者把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发给了从事药剂研究的专家,专家看过产品相关成分后明确告诉记者,这款产品不是药品,并不具有治疗作用。

虚假宣传 " 琥珀粉 " 被说成治百病的神药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将食品当成药品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问题并不鲜见,在一些直播平台,有些主播不仅会把普通食品当成具有疗效的药品来卖,甚至把一些原本普通的中药材说成了包治百病的 " 神药 "。

记者在某直播平台上看到,这款名为 " 福记坊琥珀粉 " 的产品,被主播宣传成了能包治百病的神药。

记者看到,直播间中这款净含量 50 克的琥珀粉售价 288 元,销售记录显示已经卖出 3075 件。而记者在其他的电商平台上看到,稍贵一点的琥珀粉 15 克售价仅 33.15 元,便宜点的 250 克一罐 34 元。

那么,主播口中包治百病的 " 琥珀粉 " 又到底是什么呢?真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吗?

专家表示,琥珀粉实际上是一味药材,具有安神、活血等功效,但是它单独能起到的功效非常有限,通常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将琥珀粉与其他药材配合使用,这样才能对患者起到更好的效果。

专家表示,身患疾病的消费者,如果出现相关的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找专业的医生进行对症治疗。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主任药师 杨红莲:最科学的方法首先就是说不要让患者去听信这些广告宣传,他要来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生给他进行前期的诊断,然后开具相应的处方。再一个就说有些他是打着医生的旗号,但是他本身可能没有学过中医,所以他给开具的中成药、相关的其他药物也是不适合患者的。

直播带货涉嫌虚假宣传 记者举报后仍在售

记者调查发现,在多家直播平台上,类似通过夸大、虚假宣传某些食品功效的主播还有很多,比如,这个名为 " 湿节草本植物饮 " 被主播说成能治结节、囊肿等,这个 " 菊郡主旰旰茶 " 被说成专门针对肝部不适的各种症状,这个 " 清肤消银丸 " 被说成能治各种皮肤病,这个产品名为 " 道田青汁 " 的大麦苗被说成能清理血管淤积。

针对上述账号,记者对相关平台进行了举报,但是这些产品依然在售卖。

专家:把食品当药品售卖是违法行为

明明是食品或者是药材,被主播故意夸大虚假宣传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品卖,这些主播的行为是否涉嫌违法?而放任这种乱象长期存在,直播平台要承担什么责任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 73 条中规定,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另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 17 条中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那么,直播的主播在销售时夸大普通食品功效可治疗疾病等行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第一,把食品当药品售卖,违反广告法,是违法行为;第二,你不是医生穿着白大褂冒充医生,这本身也属于对于广大消费者知情权的一种严重误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干扰正常的医疗秩序,影响医务工作人员的公信力。同时也扰乱了这个平台上正常的企业和企业之间公平的竞争秩序。

专家认为,相关平台有法定义务要为广大消费者把好关,杜绝相关危害消费者的情况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俊海:平台有这种能力,有这样的法定义务,也有这样的伦理义务,也就是说帮助消费者抵制这种食品领域的虚假药品广告,这是平台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电子商务法共同设定的法定义务。

针对目前直播中的这种乱象,专家建议平台要负起监管责任,严格审核直播经营者的资格同时,还要对相关内容定时定期进行巡检,发现问题要及时暂停直播经营者的行为,并留存证据配合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打击治理。

( 总台央视记者 张岗 聂继承 郝亮 李明 李大杰 )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 所有评论
0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Copyright © 2018-2020 中国时报新闻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信息维权、举报:853029381@qq.com.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 中国时报新闻网 对此不承担责任.